gojira.net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从某段经历走出来了,某种情绪也在慢慢抽离,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陷入了那种无法自拔的状态,感觉之前自己做的都白费了。
大学毕业之后,很长时间都没再骑过脚踏车,但现在随便拿来一辆自行车我仍然能骑行。这种类似条件反射式的自动化技能的稳固程度同样会出现在认知和情绪上。
你从那种情绪中抽离出来,就以为这段经历和这种情绪的关联消失了吗?其实不是。
当某段经历和情绪关联上了,这个关联就永远存在,区别只在于关联强和弱而已,而且经历越特殊和情绪体验越深刻性会让这个链接会更加的稳固。
你可以给这段经历建立新的关联情绪,例如更积极地看待,更有效的行为,然后通过反复的认知体验和实践行动来强化这个关联。你以为这个积极的关联会取代那个曾经的消极的关联,其实不是,它们是同时并列存在的。
就好比你曾经走过的路,你现在不再走了,不代表路就消失了,你偶尔可能会误入这条小道(消极思维情绪)。
而你为了早点摆脱这种恶劣心境的影响,你可能会反复“检点”自我和环境中消极的方面,并希望能茅塞顿开。事实上,这种对消极自我的苦思冥想反而让你迁延不愈。
这就好比,你很好奇自己为什么会误入这条曾经走过的小道,为了知道其中原因,反而花了很多时间去这条小道上探索。
图例:
你以为你认知行为模式是这样:积极的模式取代了消极的模式
其实,真相是这样:积极模式和消极模式同时存在
情绪反复了怎么办?
1.如果你还记得积极的那条路怎么走,就继续走那条路。(认知调整、应对方式)
2.每次又迷路的时候要能够及时觉察到并走回正路。(自我觉察能力)
3.不要痴缠于自己的消极情绪中,与它共处。(带着痛苦做出有意义的行为)
情绪问题反复是因为情绪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你不能感知到它。感知不到它你就不能解决它,解决不了它你就无法不被影响。
先感知到它们再去解决。特定情绪问题的解决和特定认知相关,比如大人看见小孩自己吃饭把桌子弄的乱七八糟,觉得烦心,就阻止孩子做,但是这是孩子天性,要探索世界,要自己掌握生存技能,大人这么去想孩子就不会过度焦虑了。很多时候情绪问题都是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出现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过就是细微之处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打开自己了。
日常生活要尽量感知当下,变得真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变得勇敢,敢于放弃过分执着的东西。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知幻即离,当下体悟。
由某段经历(事件)引起的消极情绪时不时地会冒出来,有时候已经好了,但有时候又会重复出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该经历(事件)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并未被处理完整所致。当你生活顺利或状态良好时,那些消极情绪被打包扔在一边暂时没有冒出来,而一旦遇到了触发的情况(比如突然想到了,或者别人谈到了相关的事情),那些消极情绪便又迷漫开来。这便是所谓的“情结”,情结的内部是那些没有被消化的情感。
触发的情景,就像一个情绪的扳机,一下子释放了那些曾经被包裹起来的消极情绪。这些被触发的消极情绪如果能够被谈论、表达和理解(在共情的气氛中),这便能较快地消化和代谢负面情绪;相反,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只能靠自己来处理,那么情绪消解的效率会较低。但无论效率高低,在反复经历多次这种处理之后,那些消极情绪会越来越淡。
这种机制与创伤反应的发生发展是一致的。创伤病人会反复地闯入性回忆创伤事件,或者反复的梦到创伤事件,这令创伤病人非常的痛苦,但这也是心理系统试图将那些消极情绪充分地约束起来的工作。经过反复多次之后,那些强烈的情感暂时被约束起来了,但在触发的情景下,那些消极情绪又会冒出来。在创伤的病理学中,有一种叫做周年反应,指的是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一年、两年或几年后的同一时间前后,出现了创伤发生时的情绪反应(程度会有所减轻);创伤病人也会因为外界的扳机点而出现创伤状态下的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均是那些被约束起来的情绪重新释放所致,也是再一次处理的过程。通过反复无数次的处理之后,创伤反应才会越来越轻。太多的人的创伤情感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和理解,所以情感反应的消解会较漫长;如果有机会将这些创伤情感得到谈论与理解,有助于较快地消解负面情绪。
所以,由于该经历导致的负面情感并非你这次处理完了就会好的,需要反复很多次之后,才会慢慢的达到情绪的稳定。有失恋体验的人都会有类似的体会:失恋的当时你非常的痛苦,一年后也仍然难以释怀,但十年之后呢,大都已经非常的淡定了,因为那些哀伤或愤怒的情绪已经被无数次的处理过了。这是情绪的自然发展,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并非单靠意志力或理智的说服便可以达到。